当前位置:首页 > 教学资料 > 教学设计

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

时间:2023-06-09 09:54:04
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

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

【案例背景】:

《认识图形》是北师大版小学《数学》一年级下册第四单元“有趣的图形”的学习内容,是小学低年级数学中具体概念教学的典型教例,这也是本人在自己班级上的一节常态课。

对于长方形、正方形、三角形和圆形,孩子们在幼儿时期已积累了大量丰富的感性经验,辨认这四种图形,一点也不难。难的是,如何突出图形的“有趣”,并让学生在“趣”中体会“面在体上”,帮助学生逐渐形成空间观念。而中低年级孩子关注的是“有趣、好玩、新奇”的事物,为此,我认为:以孩子们实际生活背景中充满童趣又有意义的素材为载体,生动活泼地呈现学习内容、安排学习活动,将不失为解决上述问题的一种有效策略。

【案例主题】:

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指出: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,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,创设生动有趣情境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。通过动手操作,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,培养学生观察、表达和思维能力,初步建立空间观念,从而体验学习数学的乐趣。

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:“在人的心灵深处,总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,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、研究者、探索者。”因此,数学的学习应该具有探索性和思考性,学习数学知识是学生主动探索的过程。教师应该从学生身边物体中寻找切入口,通过观察、操作等多种形式,让学生在感悟新知中凸现主体,从而用所学新知去审视世界,引导学生把学到的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,使他们意识到:在生活 ……此处隐藏1934个字……的信心,从而实现数学问题的生活化。对一年级小学生来说,用所学新知从生活中寻找概念原型,既是建立正确表象的需要,也是理解图形实际意义的需要。

为此,在认识图形之后,教师让学生回顾:在生活中你在什么地方见过这些图形? 面向真实生活,用学得的数学知识观察解释现实世界的延续,更是促使学生了解、体会数学价值的一种数学教育功能的体现。

三、在活动中促进个性发展。

《数学课程标准》指出:数学教学应使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。本节课采用游戏活动的方式将教学内容进行组织,提供给学生愉快的学习环境。教师十分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,组织了开放性地寻找图形活动和拼组图形的活动,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力的培养,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充足的时间,让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,不同的学生都得到一定的发展,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

反思本次教学活动,我深刻地领悟到:借助学生熟悉的物体为媒体,对学生的学习更有吸引力,采用学生乐于接受的——看、玩、画、说等形式,能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并获得感悟,更有利将其转换、内化为自己的收获。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,教师应该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,用自己的头脑去判断,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,用自己的角度去思考,用自己的方式去学习,用自己的心灵去感悟。

【困惑】:

1 、标准平面图形与近似图形的辨别,有困难,要进一步辨析。

2、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、主动地参与课堂活动是新课程提倡的新的学习方式之一,但是在学生参与活动的过程中,教师仍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,离开教师适当地引导,那么课堂则会出现一盘散沙。在这里我有一个困惑:当学生都参与时,教师这时应起的作用是什么?是听着学生任意的发言,还是对学生的发言进行引导?

《认识图形的教学案例.doc》
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,方便收藏和打印
推荐度:
点击下载文档

文档为doc格式